從汐止大同路轉進公園路,經過水返腳公園,可以看到路邊有一系列雕刻精美的石燈籠(日本神社參道上的御神燈),好奇進入,然後看到短橋兩側蹲著兩尊石雕的狛犬(日本神獸)。
再往前,發現是一間中式的廟宇——忠順廟。廟內供俸的是保儀大夫(唐朝安史之亂時,死守睢陽城的張巡、許遠,兩人各擁有保儀尊王或保儀大夫的神格,他們是福建泉州府安溪縣的保護神,合稱「二王」或「雙忠」,景美、萬隆、木柵、深坑一帶的安溪移民,都有奉祀二王的廟)。
為什麼會有這種台日混褡的奇特現象?上網了解才知道它可以說來自歷史的偶然或者歷史的必然。但到底是偶然還是必然,那就要看你怎麼看了。
原來這個地方本是汐止富商蘇樹森的宅邸,在清法戰爭中,蘇樹森因戰守有功,獲賞四品頂戴,又把宅邸擴建得更加豪華,而原本在爐主家轉來轉去的「尪公」(保儀大夫)神像就奉祀到蘇家大厝的正廳。
甲午戰後,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代表日本政府來接收台灣,曾住在當時庄長蘇樹森的宅邸,以正廳為臥室。能久親王客死台灣後,蘇宅的正廳及左右兩房被定為「水返腳御遺跡」,做祭祀之用,禁止民眾進入。
原本奉祀於蘇宅的保儀大夫,就暫時寄奉到汐止老街的濟德宮(媽祖廟)。1935年,日方在修繕「御舍營所」遺址時,又徵收鄰近土地設立汐止神社,因此而有了鳥居、石燈籠與狛犬石像等。能久親王的遺跡所則被改稱為能久宮。
台灣光復後,汐止仕紳又藉神明遶境之便,將原本寄奉在濟德宮的保儀大夫神像迎回能久宮恭奉,並改名為汐止忠順廟。
1957年,廟牆因遭風患震災,坍損嚴重,開始整修,改為鋼筋水泥屋頂之廟宇建築。而國民政府的高官認為褒揚張巡死守睢陽的不屈精神能激勵民心,也紛紛贈匾題辭。
如今廟前的石燈籠與狛犬等,就是當年汐止神社被拆除後遺留下來的,但擺放的位置已有所不同。走過雕刻精美的石燈籠,穿越兩頭日本神獸狛犬,進入忠順廟正殿,看著神龕裡死守睢陽的保儀大夫,以及各式各樣的匾額,想起這裡曾是日本能久親王的臥榻、汐止富商蘇樹森大厝的正廳,真讓我心中五味雜陳。而在我心中原本相當平板的汐止,忽然變得立體起來,出現某種深奧的意涵。
(文:2024 / 5 / 6 改 照片:2023 / 2 / 16)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