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0212 重臨金山磺港漁港

瀏覽次數: 9

 前些時候,經常到各地吃早餐;最近則改到各地吃午餐,餐後順便在當地走走。日前,從家裡出發,半個多鐘頭就到基隆的仁愛市場,在沒吃過的黑面阿玉鯊魚煙百年老店點了鯊魚煙拼盤和白菜魚皮羹,感覺很不錯。

 飯後,決定到金山的磺港漁港看看。午後的北海岸,特別是從野柳到核二廠那一段,青天白雲、曲折的海岸、藍色大海中的燭台雙嶼、更遠方的貨輪,真是讓人心曠神怡的觸目菩提。

 三十幾年前,我們在萬里翡翠灣買了一間海景小別墅後,就曾帶著兒女來過磺港漁港,買了石狗公等海魚(小隻的啦)回小別墅煮來吃。當時有的只是一種「小資心態」,覺得磺港漁港及附近各地,只是供我們吃喝玩樂的地方而已,根本沒有想到要去了解它的歷史文化。

 這次會來磺港漁港,是因為前陣子在陽明山硫磺谷看了清朝郁永河的採硫處,誤以為當時的硫磺是搬運到這裡運往福建(其實是從今天北投焚化爐附近的基隆河上船的)。既然不是,那這裡為什麼也叫做「磺港」呢?

 原來西班牙人在17世紀佔領臺灣北部時,就曾開採大屯山的硫磺(應該在今天的大小油坑一帶),然後搬運下山,以此地為港口輸出,所以才叫做「磺港」。附近有一條磺溪,我以前把它跟北投的磺港溪搞混了。

 我們來到磺港漁港,在離路標不遠處,可以看到另一面「金包里大道(魚路古道)」的看板,旁邊就是當年魚路古道(從磺港漁港挑魚越過擎天崗到士林)的起點。但從漁港到大油坑這段,西班牙時代(晚清也在大油坑再度採硫)的挑磺古道跟後來的挑魚古道應該有很多重疊,只是方向相反而已。

 大屯山的硫磺當然不是西班牙人發現的,一直住在這裡的原住民巴賽族很早就知道硫磺的存在,他們還利用硫磺發展出一種特殊的「焚寄叉手網漁法」(俗稱「蹦火仔」),點燃加水的硫磺石(電土,含碳酸鈣)所產生的乙炔氣,會發出非常明亮的光焰,吸引向光性極強的青鱗魚躍出海面,然後加以捕撈。

 我們在午後的磺港漁港,看到很多艘掛著一排集魚燈的漁船,它們在入夜後出海,將燈光投射在海面上,吸引各種魚類過來的捕魚法,應該就是傳承自巴賽族的「蹦火仔」。

 在磺港漁港兜了一圈,再到海堤上吹吹海風,雖然什麼也沒買,沒消費一毛錢,但卻比三十幾年前來此有更大的精神收穫與心靈滿足。

【後記】

本文在臉書刊出後,有位張瑞松臉友來留言:

拜讀「重臨金山磺港漁港」一文後,發現其中有一小段:看到很多艘掛著ㄧ排集魚燈的漁船,它們在入夜後出海,將燈投射在海面上,吸引各種魚類過來的捕魚法,應該就是傳承自巴賽族的「蹦火仔」。

沒錯在船上所掛著一排的集魚燈,它們在入夜後出海,將燈光打開投射在海面上,吸引海底下各種魚類跳出海面,而漁民就很快利用捕魚具,把跳上海面上的魚一網打盡,全部撈到船上來,這種魚應該大部分都是「小管」(臺語說秀更)。那「蹦火仔」魚船目前磺港漁港只剩下一艘,船名叫「富吉268號」捕魚的方法最主要是掌火的火長,完全由火長掌控,也就是說只有在火長手上的火原在引海底下的青鱗跳上海面,然後熄火,這時用魚網把全部的魚撈上船上。

非常感謝張先生的說明,增廣我的見聞。

分享:

已發佈

分類:

, , , ,

標籤:

留言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