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0208 到雙溪,與文天祥、馬偕喝咖啡

瀏覽次數: 58

 從我家(新北中和)到雙溪有三條路:一是經深坑、平溪、十分到雙溪,一是經瑞芳、九分、不厭亭到雙溪,一是經八堵、暖暖、暖東峽谷到雙溪;三條路有遠有近,沿途景觀不一,看你想要的是什麼而定。我們想要的是以前沒有過的,所以每條路都走過。

 這次到雙溪,是走最近、也就是經過暖暖那一條。其實,不管走哪一條路,在接近雙溪時,就會發現地勢變得平坦、開闊,天清、山明、樹翠,周遭一片寧靜而又潔淨,讓人彷彿來到了世外桃源,特別是在進入市區前,馬路兩邊新闢了荷花園,看著那盛開的粉紅荷花和艷紅的睡蓮,讓人跟著心花怒放。

 賞荷只是此行愉快的熱身,我們轉而來到雙溪老街。老街上有打鐵舖、古早味餅店等,記得還在騎樓下吃過毛蟹。但我們此行主要的目的是想先去探望文天祥,然後再去拜訪馬偕。文天祥?南宋那個對抗忽必烈,寫過〈正氣歌〉,誓死不屈、從容就義的民族英雄?沒錯,就是他!

 文天祥跟雙溪的開發有很密切的關係。我將車停在市場邊,走下斜坡路,來到三忠廟。三忠廟祭祀的是宋末三傑:文天祥、陸秀夫、張世傑,合稱「三忠」。現在的三忠廟頗為宏偉,是一九九四年因道路拓寬而新建的,據信也是台灣唯一祭祀文天祥的廟宇。二十多年前來時,記得廟埕前是空的,但這次重臨卻發現已多了文天祥、陸秀夫、張世傑三個人的塑像,只是場地太小,顯得有點窘迫。

 雙溪為什麼會有三忠廟,那就要講一個頗為傳奇的故事:原來在一七八一年(乾隆四十六年),有位連元喬從漳州長泰縣江都村渡海來台,當地的連姓家族素以三忠為祭祀對象,所以連元喬就帶著文天祥的神像同行,祈求沿路庇護。據說來到雙溪時,背負神像的背帶突然斷裂,連元喬用石頭來擲筊,詢問文天祥是否想留在雙溪?結果擲出三聖筊,他於是決定在當地開墾。

 原先只祭祀文天祥,開墾有成後,再塑陸秀夫、張世傑神像,符合家鄉奉祀三忠的傳統,連氏子孫更在一八六八年集資建廟,成為當地信仰中心,幾經翻修始成今日規模。廟內有名人題匾,其中一幅「凜烈萬古」,題贈人是當時任內政部長的連震東(連橫的兒子,連戰的父親),他們也是來自漳州長泰的連氏宗親。

 其實,現在雙溪還有一些連姓家族,而從這裡分枝散葉出去的亦復不少。我學生時代的一位老師——台大醫院心臟內科名醫連文彬教授,不只是雙溪人,曾祖父還是這裡的大地主,後來因反抗日軍入台,家族中的重要成員都慘遭殺害,家道才告中落,光復後又因土地改革等,竟淪為貧民戶。因生活條件很差,他母親所生八名子女中,竟只有他一人存活下來。但後來憑個人努力,考上台大醫學系,最後成為心臟內科名醫,也是李登輝總統醫療小組的總召集人。

 離開三忠廟,我們轉而來到雙溪的基督長老教會教堂。雙溪(原名頂雙溪)是淡蘭古道的必經之路,一八七三年馬偕從淡水到宜蘭傳教時,在這裡設中途休息站,傳播福音,也為鄉民拔牙。多次往返後,一八八六年在這裡設立頂雙溪教會,在石牆茅草頂建築的教堂完工後,馬偕還特別題了一個「耶穌聖教」的石匾,但真正信教的人並不多,第一批受洗的只有成人及小兒各兩名。

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教堂是一座鋼筋水泥、紅牆黑頂的聖殿,門關著,無法入內參觀,雖然無緣目睹馬偕親筆所題「耶穌聖教」的石匾,但在教堂右側樹下可見一座重築紀念石碑,上面刻有「耶穌曰我即途也真理也 生命也非我則未由就父」,旁署「一九五四甲午荔月偕叡亷、卓開日題立」。

 那段碑文的意思是「耶穌說我就是道路、真理、生命;若不藉著我,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」(約翰福音14:6),而立碑題字的偕叡亷就是馬偕的兒子,卓開日則是當年負責重建的牧師。細看那已然斑駁的碑文,感覺馬偕的精神或者靈魂又透過它而依然在此徘徊不去。

 雖然同時具有廟宇和教堂的城鎮很多,廟宇是中華文化的一個象徵,而教堂則是西方文明的一個代表,它們的並存不只在反映我們的包容性,也在顯示我們可以接納它們成為安身立命之所需。而雙溪的三忠廟和長老教會教堂又給我更特別與親近的感受,因為它們背後的文天祥和馬偕都是讓我欽佩的人。

 在教堂前後左右看了一下,我們決定到「翫雙溪書苑」吃午餐。書苑在臉書上的自我介紹是:「在好山好水的雙溪山城給大人們一個共學共好的空間,獨立書店與心靈擺渡的平台,暫離塵囂閱己悅己,地球旅人的驛站,書籍、講座、咖啡小食、走讀活動、自然藝術手作課程、生態步道導覽,靈魂相談往內在旅程覺察。」

 聽起來還蠻吸引人的。特別是書苑主人杜蘊宸原為台北金融業主管,因一場大病而決定改變自己的人生,在留職停薪期間,走遍各地尋找新的安身立命之所,結果就在離台北市車程約一小時的雙溪,發現她的心靈桃花源。因此在這裡落腳,要和大家共學共創什麼才是美好的人生或餘生。

 本以為書苑是在雙溪的老街區,結果是在要前往貢寮的外環路上,似乎更能讓人暫離塵囂。因為不是假日,我們來時沒有其他訪客,不算大的空間布置得很有藝術氣息。女主人剛好不在,一位中年男店員很親切地上前招呼我們。

 我們點了兩種套餐,在等待時,瀏覽書櫃上的書,以近郊及台灣各地的旅遊、自然生態、人文、歷史、膳食、養生類的書為主,雖然也在販售,但訪客可以隨意坐下來閱讀一個下午。餐點上來後,我們慢慢品嘗,簡單而味美。飯後,跟那位男店員閒聊了一陣,咖啡和甜點上來後,我從書架上拿出一本《馬偕在淡蘭古道》,邊品嘗咖啡,邊靜靜地閱讀起來。

 當年馬偕來到這裡,替鄉民拔牙,解除他們肉體的痛苦;傳播福音,想提升他們心靈的境界。而更早前,文天祥的神像來到這裡,他的慷慨悲歌:「天地有正氣,雜然賦流形……時窮節乃見,一一垂丹青……風檐展書讀,古道照顏色」,似乎還在這山光水色中飄盪。

 這裡其實是一個能振奮人心的地方。但山明水秀的清幽環境,簡單緩慢的生活步調,這裡卻又是一個教人應該放下的地方。我忽然覺得,這也許是我喜歡雙溪,每次來都會覺得它好像要提醒我什麼的地方。

 雙溪之所以名為雙溪,因為它是牡丹溪與平林溪在此匯流成雙溪河,然後自舊社出海。文天祥與馬偕所象徵的中西文明,不正也是現代人安身立命所需要的雙溪?而奮發與放下,豈非也像生命長流裡的雙溪,到了人生的某個階段就會開始匯流,然後等著在吉日出海?

 恍惚之間,文天祥與馬偕似乎已飄然走進了翫雙溪書苑,就坐在對面,和我們一起品嘗香醇的書苑咖啡,還有好吃的甜點,無言而悠閒地共度一個愉快的午後。

分享:

已發佈

分類:

, , , ,

標籤:

留言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