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0136 到大稻埕,親近李臨秋

瀏覽次數: 186

 我們有事到迪化街時,通常會將車停在歸綏街的大稻埕公園地下停車場。要去取車時,會在公園內看到一座雕像:一個大頭、身形瘦小的阿伯坐在躺椅上專注地在寫什麼東西。

 細看才知道,那是〈望春風〉作詞者李臨秋的雕像,他生前就住在這附近,經常像這樣坐在淡水河邊,專注地為歌曲作詞。

 後來又聽說他的故居在2020年慘遭法拍,幸賴他兒子及熱心人士協助籌錢買回,在2022年被指定為市定古蹟,啟動修復。不久前又聽說已修復完成,所以就找個時間專程前往參觀。

 故居位於西寧北路86巷4號,是兩層樓的磚石木構造老屋,原為大稻埕茶商陳天來家族所有(李臨秋母親是陳天來姪女)。整修後的故居已煥然一新,一樓是複合式的藝文空間,牆上與玻璃櫃裡有很多跟李臨秋相關的照片、文物、紀念品,還有老式唱機、吉他、麥克風等,民眾可以在此喝茶、聽音樂、甚至高歌一曲;還會不定期舉辦音樂會。

 二樓則是李臨秋創作〈望春風〉、〈四季紅〉、〈補破網〉等歌詞的手稿、從紅露酒到西裝等家居生活的用品,以及各時期生活照片的展示空間。另有一間視聽室則在播放由他么子李修鑑介紹李臨秋的影片,我們坐下來靜靜觀賞,也才對李臨秋的生平多了點認識:

 李家祖上經營碾米廠,原本家境優渥,李臨秋是長子,接受私塾教育,漢學功底深厚。但後來因父親替朋友作保,賠光財產,李臨秋在小學畢業後便到永樂座茶房當倒水工,後來才又就讀成淵中學夜間部。在永樂座茶房工作時,一位辯士(默片電影的解說員)發現他漢文不錯,鼓勵他創作歌詞、寫電影本事介紹。

 1932年,他開始為上海聯華電影公司《懺悔》、《一個紅蛋》等默片寫歌詞。1933年,更為鄧雨賢作曲的〈望春風〉寫歌詞,結果一炮而紅,後來又陸續寫了〈四季紅〉、〈無醉不歸〉、〈自由船〉等歌詞,一生共寫了八十餘首歌詞,被譽為:「凡有井水處,即能歌李詞」。

 讓人感慨最深的是〈補破網〉:「看著網 目眶紅 破甲這大孔 想要補 無半項 誰人知阮苦痛 今日若將這來放 是永遠無希望 為著前途弄破網 找傢司補破網……」這是二二八事件後,台灣人滿腹悲情,李臨秋用歌謠寫出了大家的心聲。

 後來,李臨秋更上層樓,在1955年成立永樂影業社,帶領小艷秋、紀露霞等到香港拍電影,開始的〈桃花鄉〉很賣座,但後來的〈搖鼓記〉、〈沉香扇〉等卻虧損連連,他只好賣掉房子償債……。

 我們在二樓展廳的神明桌上看到一組由紅露酒、溫酒器、酒杯、筆、稿紙等組成的展品,旁邊的解說牌說:「深夜、燒酒、夜來香」是李臨秋創作時的三個習慣,其中夜來香指的是酒樓裡的胭脂氣味,整體說來,李臨秋跟傳統文人有不少類似的地方。

 李臨秋於1979年病逝,享年70歲。走出「臨秋居」,穿越熙來攘往的迪化街,走進大稻埕公園,又看到李臨秋坐在那裡專心寫歌詞的雕像,想起他過世時的輓聯:「望春風,傳情、傳族聲、傳萬世;補破網,補情、補民心、補人間。」不禁又對他多看了兩眼:在有生之年能夠認識你、親近你,真好。

 (文:2024 / 7 / 30  照片:2024 / 6 / 20)

分享:

已發佈

分類:

, , , , ,

標籤:

留言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