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0131 對林語堂故居的回想

瀏覽次數: 80

 近日始知,位於陽明山仰德大道上的林語堂故居,從2024年6月1日起進行閉館整修工程,工期預計2年,重新開館時間將另行公告

 故居興建於民國1966年,原是由政府贈地,林語堂自行設計的宅第,也是他生前最後十年定居台灣的住所,1976年成了他的長眠之地。1985年於舊居成立「林語堂先生紀念圖書館」,對外開放;2002年又以「名人故居」及「文學生活館」之型態對外開放,兼具參觀、藝文講座、餐飲休憩等多元化功能。

 從初建至今已將近一甲子,確實也需要整修。其實,我前後已去過林語堂故居三次,第一次是和妻子因慕名而專程前往,但何時已有點模糊,其他兩次都是帶友人去參觀,最近一次是2019年1月。打開照片檔案,重新瀏覽一番,溫故知新,產生一些新的聯想或感觸,也是片刻的美好。

 一進園區,看到的是一個歐洲城堡的拱門,走進拱門,似乎又成了傳統的四合院,藍色的琉璃瓦、白色的粉牆、西班牙式的螺旋廊柱……整體給人的感覺其實是中西合璧,兼具現代感與古典美,這些都來自林語堂的設計,正反映了他個人的學養與胸懷。

 然後是一個相當寬敞,看起來應該是客廳、也是書房的廣大空間。壁上有書櫃、名人字畫,窗外有美景,一片靜雅。

 「文如秋水波濤靜;品似春山蘊藉深」的對聯,應該是在形容林語堂的文章和人品,署名譚淑。上網查一下,譚淑原來是清末民初名人譚延闓的女兒。

 另一邊懸掛的「有不為齋」,就是林語堂對自己書齋的稱謂了。孟子說:「人有不為也,而後可以有為。」但我更喜歡林語堂所說的:「我本覺得我的所為是應該求上帝的寬恕的,但事實上我的不為倒確是我的長處,這些總會使我上天堂的」,人生在世,為了實現理想而「有所為」固然重要,但為了自己的價值觀和信念而「有所不為」同樣重要,可惜經常被忽視,以致到處都是「有為的偽君子」。

 從年輕時代讀《吾國吾民》、《生活的藝術》,到中年時代讀《蘇東坡傳》,林語堂一直是我喜歡與敬佩的一位作家,我覺得他是一個具有真性情,會盡可能真誠地面對自己和人生的作家。他是一個懂得生活享受的人,但這種「享受」並非理所當然,而是洞達世情後的心靈妙悟,就像他所提倡的幽默,幽默乃是來自對人世無常的善意悲憫。

 走到後院,看著陽光灑落在「林語堂先生之墓」的墓碑上,環顧四週,冬陽溫暖,園中綠意盎然,遠方山腳下的紅塵渺渺,想起林語堂剛搬進新居後不久所說的:「宅中有園,園中有屋,屋中有院,院中有樹,樹上有天,天上有月,不亦快哉!」他是一個懂得生活藝術的人,在由他一手設計的故居裡,看到他生前的俯仰之所與死後的安息之地,更能有這種感受。

 但願故居在重修後,能再度去參觀,重溫林語堂的生活藝術。

 (文:2024 / 6 / 11  照片:2019 / 1 / 19)

分享:

已發佈

分類:

, , , ,

標籤:

留言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