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我年輕時候,天母即有美國學校和日僑學校,感覺是個有著濃厚異國情調的地方。我偶而會帶著家人來天母東、西路與中山北路廣場邊的松青超市買日本泡麵,然後去吃宋江餡餅粥。
當時認為天母這個地名有點怪,台灣雖然不乏鴨母寮、豬母窟這類的地名,但好像沒有以母字做結尾的地名,而且上面還加個天字。起初以為它跟美國人有關,後來才曉得其實是跟日本人有關。
天母地區原名「三角埔」。1925年,著迷於日本神道的中治稔郎先在大稻埕永樂町(今迪化街附近)成立新興宗教「天母教」,為了吸引台灣人,將神道信仰中的天照大神(女神)與台灣信仰裡的天上聖母合而為一(同一神體的不同面貌),稱為「天母」,還特地到福建湄洲迎回一尊媽祖供奉。
1933年,中治稔郎又在三角埔的山坡上(今中山北路7段191巷一帶)興建一座奉祀天照大神與天上聖母的「天母神社」,周邊跟著出現天母溫泉、天母旅館、天母巴士站等設施,這個地方因此而被改稱為「天母」。但在台灣光復後,天母神社遭受破壞,如今早已失去蹤影,而「天母」這個地名則被保留了下來。
在知道這些故事後的今年四月初,我們又來到天母,去看一間位於天母東路與中山北路交口,以前從沒有注意過的三玉宮。它是在1979年因道路拓寬而重建的,一樓有五個殿,正殿中央為五穀先帝殿,左邊為七仙真祖殿、觀音佛祖殿,右邊是天上聖母殿、福德正神殿。
看起來就像一般的台灣廟宇,但卻有另一段故事:二戰後期,日本在台推展皇民化運動,每間廟宇只保留一尊神明,多餘的神明悉數焚毀。當時天母地區有民眾供奉的「七仙真祖」(七尊神像)也面臨被銷毀的命運,而中治稔郎出面說祂們就等於是日本人信奉的「七福神」,將之迎入天母神社供奉,才逃過一劫。
二戰後,天母神社受破壞,民眾不忍神社裡的媽祖和七仙真祖日曬雨淋,在福德祠旁另建一廟供奉,後來又一起被供奉在現在的三玉宮內。
我看三玉宮裡的七仙真祖,由左至右分別是吳府千歲、城隍老爺、梨山老姆、孚佑帝君,九天玄女、梁武帝、李府千歲七位神明,這是我在台灣第一次看到這樣奇妙的神仙組合,想起祂們曾和媽祖被供奉在日本人的天母神社裡,就更加讓我對人神兩界之難以參透而發出喟嘆。
天母不只跟美國人、日本人有關,跟原住民也關係匪淺。從天母廣場邊的巷子上到天和公園,在公園頂端可以看到以前被列為「芝蘭八景」之一、現為台北市定古蹟的「番井沸泉」:一口已有三百多年歷史的古井。
1709年漳州移民來此時,即有此出水口,稱為「番井」,表示更早的原住民早就以它作為飲用及灌溉水。當我們抵達時,感覺它的水質非常清澈,水池裡還有錦鯉悠游,摸起來也很沁涼,應該不是人工開鑿,而是自行從地底湧出的泉水(據說每天可湧出15到18噸水量)。公園裡的大小池塘,還有延伸出去的番仔圳,都來自這股湧泉,讓人覺得生機蓬勃,心情開朗。
這次來天母,並沒有去吃宋江餡餅粥或興蓬萊台菜,但感覺精神上頗為飽滿。除了吃,人生還有很多值得尋訪的好東西。
(文:2024 / 5 / 7 照片:2024 / 4 / 6)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