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幾年前,到台大後側的龍門國中對學生演講,聽聞校園裡有一古蹟,但來去匆匆,無暇也無興去參觀。
日前,又專程來到龍門國中,在警衛室換了證件,為的就是去參觀校園裡的古蹟——龍安坡黃宅濂讓居。
黃家濂讓居的開臺始祖黃啟端,在1750年(乾隆15年)舉家從福建安溪渡海來臺發展,輾轉一些地方後,最後定居在今和平東路和敦化南路交口附近,當時稱為大灣莊下內埔。
到十九世紀末,黃家在今天的大安地區共擁有五座宅第,合稱「紫雲五塊厝」,「濂讓居」為五房黃彪獅所居住的「中塊黃」。但隨著時代變遷,其他宅第都已因都市發展而消失,濂讓居也在1988年被劃為龍門國中預定地,幸好在被拆除前由台北市政府列為市定宅第古蹟,才得以保存下來。
目前土地及建築都屬於台北市政府教育局,由龍門國中負責管理維護。龍門國中在興建時,其屋頂、外牆顏色、窗台等也都刻意與古蹟相互搭配,使得該校在台北市成為不僅擁有古蹟、而且頗具建築特色的一所國中。
濂讓居為傳統的閩南三合院建築,我們從龍門國中進入,最先看到的是右護龍旁邊的一口古井,是古厝興建時即開鑿,深達20公尺,反映當時移民居家自給自足與防禦外患的用心。
轉進三合院的大埕,感覺濂讓居在形式上跟以前見過的台灣古宅非常類似,但也顯得較為樸實,沒有太多雕飾。唯一比較顯眼的是屋脊上鳥獸花草的剪黏,不過聽說有些是後來整修時增添的。
正廳裡供奉祖先牌位上方的「克昌厥後」匾額,以及左右對聯「紫燕賀禧繩其祖武 雲龍際會貽厥孫謀」裡的「繩其祖武」「貽厥孫謀」,都出自《詩經》;而「紫雲」則表示他們黃家祖先在福建的堂號,這些都在在顯示他們黃家不忘本,希望子孫繁衍昌盛的心思。
跟很多台灣早年的古宅一樣,濂讓居屋內走道的牆壁上也有多達七個「銃眼」(內寬外窄的小型開孔,防禦射擊用),由此也可窺知在治安欠佳的年代,先民為了保護身家性命所付出的心力。
其實,現在的濂讓居並非當年的全貌(部分已被拆除),原本分隔內埕與外埕的門樓(圍牆門)也是後來修復的。早年的濂讓居興建在一片稻田中,圍牆外密種刺竹,自成一個堡壘。如今,即使幸免於難,卻已被四周的高樓大廈所包圍,顯得有點孤單、柔弱而寂寞,來參觀的人其實不多。
今非昔比,也許是勢所必然。但既然被列為古蹟而保存了下來,還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能來親近它、認識它。
(文:2024 / 3 / 30 照片:2024 / 3 / 25)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