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來到松山基隆河堤防邊的松河路,看著基督長老教會松山教會旁,一棟被拆得只剩下斷垣殘壁的洋樓,旁邊貼著一張小小的台北市政府公告,大意是此處已被列為暫定古蹟,在完成審議程序前,若再發生損毀情事,將依法究辦。


我和妻子看了心中百感交集,因為它本名「心曠神怡樓」(簡稱怡樓),不只是松山地區極具獨特性的歷史文化建築,也是「台灣公共衛生之父」陳拱北教授的老家和他成長的地方。
陳拱北教授是我在台大醫學院受教育時的老師,也是我畢業後擔任總編輯的《健康世界》雜誌的名譽社長,更是我和妻子結婚時的證婚人,我們對他有一份不同於尋常的情感。
陳教授的祖父陳能,是四獸山一帶的煤礦礦主,也是追隨馬偕的早期受洗者,後為松山教會長老(牧師是他哥哥陳榮輝),熱心地方公益。父親陳復禮畢業於總督府國語學校大龍峒附屬學校,除繼承家業外,更在1924到1925年出任松山庄長。

心曠神怡樓就是由陳復禮起造,被專家認為具有北台灣最美的花磚雕塑樓梯。陳復禮在庄長卸任後,又與文友創立詩社「松社」,被推為祭酒,更捐獻興建松山圖書館,深受地方敬重。

陳拱北教授是陳復禮的次子,日本慶應大學醫學院畢業後,回台進入台北帝大醫學部,投身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工作,對烏腳病與甲狀腺腫的調查防治貢獻良多,年輕學子受其感召而投身公衛領域的更所在多有,他也因此而被尊為「台灣公共衛生之父」。
因為這些因素,心曠神怡樓早在二十年前就被提報為台北市的文化資產,列冊追蹤,但卻一直沒有審議處理。在2021年4、5月間,樓外已經掛起「ΧΧ建設建築用地」的大看板時,有關單位依然不聞不問,直到5月14日有市議員質詢此事,台北市政府才在5月15日前往查看,結果發現為時已晚,該樓已遭拆毀大半。
在緊急貼出被列為暫定古蹟的公告後,總算沒有再被夷為平地改建大樓。但一轉眼就過了快三年,半毀的心曠神怡樓就這樣擺著,有人建議原地重建恢復舊貌,但未來命運如何,恐怕只有天曉得。
附帶一提我跟陳拱北教授的一些因緣:我學生時代不務正業,也不太常去上課,但有一天,同學轉告陳教授在找我,因為他當時是台大醫學院訓導分處的主任,我寫了一篇談到二二八事件這個禁忌話題的文章惹禍,我去見他時,只聽他有點為難地勸我在學校就好好念書,以後當個好醫師,不要談那些敏感的話題。
我畢業後沒當醫師,當《健康世界》總編輯,和妻子結婚時就請他當證婚人,他欣然答應。在結婚典禮上,他上台致詞,一開口就說:「王溢嘉以前是個問題學生!」我有點吃驚,想不到他居然還記得學生時代的我。但接著大概是說我後來「改邪歸正」,辦雜誌傳播醫學知識,也算是在做預防醫學的工作,讓他感到很欣慰云云。
陳教授,陳老師,雖然您的老家被毀,但我們還是會永遠懷念您。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