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0118 奔波於艋舺與淡水間的清水祖師

瀏覽次數: 31

 位於台北康定路的艋舺清水巖祖師廟始建於1787年(乾隆52年),歷史悠久,與艋舺龍山寺和大龍峒保安宮合稱為「臺北三大廟門」;也與艋舺龍山寺和艋舺青山宮合稱為「艋舺三大廟門」。

 清水祖師為宋代高僧,是福建安溪人的守護神,而臺北盆地周圍早年多為安溪移民所開拓,所以艋舺、三峽、淡水、瑞芳等地都有相當規模的祖師廟。

 1853年(咸豐3年),泉州三邑人和同安(縣)人為爭奪艋舺碼頭利益而發生「頂下郊拚事件」,艋舺的祖師廟因三邑人借道攻打同安人而遭焚毀(事件後,同安人敗走到大稻埕、大龍峒),現在的艋舺祖師廟是1867年(同治6年)整修重建的,1940年後殿又遭回祿之災。

 目前僅剩的三川殿及正殿仍頗有可觀,它的磚雕、木雕、交趾陶、彩繪、剪黏等不僅都是一時之選,而且歷史悠久,檐廊兩側龍虎二堵牆的南極仙翁與麻姑獻壽磚雕,是臺灣現存落款(1817年)最早的磚雕作品。

 艋舺祖師廟還有一個讓我和妻子更感興趣故事。

 我們在12/13(農曆11/1)去參訪,先四處巡禮一番後,請教廟祝:「蓬萊老祖回來了嗎?」廟祝起身微笑說:「昨晚剛回來,就安座在那裡。」然後指一指位於神龕最前端的三尊神像。

 我們走過去端詳,發現三尊神像中間,坐在龍頭椅上、鼻子周圍有凹痕的那尊,應該就是昨晚從淡水風塵僕僕趕回來的「蓬萊老祖」。

 故事是這樣的:清治時期有一位僧人從福建安溪清水巖,奉一尊「古佛」(即「蓬萊老祖」)來臺,留在艋舺祖師廟奉祀。清法戰爭時,法國艦隊攻打淡水,淡水鄉勇來迎接「蓬萊老祖」神像開赴戰場,大顯神威擊退法軍。光緒皇帝還特別御賜匾額「功資拯濟」。

 淡水人認為「蓬萊老祖」神像原屬於淡水,因當時淡水還沒有祖師廟,才寄放在艋舺的;而艋舺人則認為「蓬萊老祖」神像原本就在艋舺,是淡水人借去用的。在淡水建了清水祖師廟後,兩廟於日治時期為了「蓬萊老祖」神尊歸屬打官司,日本法官息事寧人,決定神像兩方共有,輪流供奉,農曆單月在艋舺,雙月在淡水。

 光緒皇帝所賜的「功資拯濟」匾額就掛在正殿的上方,已被香烟薰得一片烏黑。淡水的清水祖師廟也有一塊同樣的匾,但那是仿製的。只是坐在龍頭椅上,在艋舺與淡水間來回奔波的那尊「蓬萊老祖」,真的是宋代留下來的神像嗎?我倒是頗為懷疑。

 後殿因回祿之災而焚毀,空地上還保留有倖存的龍柱、石柱及柱礎等,聽說將來有意重建,而廟前被占用的廟埕也正逐步收回,期待能恢復舊觀。

 艋舺清水巖祖師廟是一個很有歷史的地方,不只承載了太多艋舺開發史裡的故事,台灣國寶雕塑大師黃土水就誕生於祖師廟後街,而鈕承澤導演的《艋舺》電影也以祖師廟為主要場景。

 它,不只是一座廟而已,更是我們了解台灣歷史的一個重要場域。

分享:

已發佈

分類:

, , , , ,

標籤:

留言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