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北投上陽明山,在龍鳳谷遊客服務站前面的泉源路邊,有一座「清郁永河採硫處」的紀念碑。碑文大意(加上參酌郁永河所著《裨海記遊》一書)說:
康熙三十五年(1696)年,福州府藥庫遭火災,焚毀硝磺五十餘萬斤,必須負責償還的典守者聽說台灣淡水盛產硫磺,旅行家郁永河答應來台完成使命,於是在翌年從福建出發,在台南安平登陸,一路北上,然後再從淡水河口轉進基隆河,乘坐平埔族的「莽葛」(艋舺),沿著磺港溪而上,來到這附近的硫磺谷。
現名硫磺谷的這個地方,舊稱大磺嘴,整個山谷就好像張開的大嘴,不斷吐出黃色間雜白色的硫磺氣體。我們沿著紀念碑對面的硫磺谷步道往下走,不久就可以看到下方開鑿過而裸露在外的硫磺穴,不斷噴出黃白色煙霧的噴氣口,還有一些石墩及運送的道路。
郁永河在《裨海記遊》裡說:他親自下到谷底,「風至,硫氣甚惡。更進半里,草木不生,地熱如炙;左右兩山多巨石,為硫氣所觸,剝蝕如粉。白氣五十餘道,皆從地底騰激而出,沸珠噴濺,出地尺許。」他舉目四望,「蓋周廣百畝間,實一大沸鑊(鍋),余身乃行鑊蓋上,所賴以不陷者,熱氣鼓之耳。」
我們現在所見,當然已不是三百年前的原貌。但因為天氣炎熱、山路陡峭、硫磺味嗆鼻,我們只站在遠處拍照留念,並沒有下探硫磺穴。
據說郁永河當年是以七尺布交換一籮筐硫磺土的代價,請平埔族去開採、搬運硫磺。採硫以後還要煉硫,然後才能運回福建。因為金山有個磺港漁港,我以前一直誤以為郁永河當年採硫、煉硫後,是經由金山的磺港港口運送回大陸(所以才稱為「磺港」),但心想從這裡到磺港需翻越擎天崗,未免太不經濟,後來才知道,當年郁永河的煉硫處是在磺港溪注入基隆河的雙溪口河岸邊(金北投焚化爐附近,離硫磺谷不遠,且一路下坡),然後再沿著基隆河、淡水河出海,運回福建。
以前從士林、天母、北投上過陽明山無數次,這是第一次來硫磺谷,而且知道過去的這段歷史,也順便看了郁永河的《裨海記遊》,對他所開創的台灣早年的旅遊文學多一些了解,也算是收穫不少。
【後記】
此文在臉書刊出後,歷史學者尹章義留言說:「清郁永河採硫處」紀念碑的說法有誤,當年郁永河的採硫處應該是在今天北投的地獄谷附近。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