鬼之魅 2
電影「倩女幽魂」是根據《聊齋》卷二的〈聶小倩〉一文改編,原文大意謂一廉潔自重的書生寧某,寄居城郊荒寺,夜有麗人來,自薦枕蓆,被寧某斥退,麗人去而復返,贈黃金一錠,也被他丟到屋外。第二天,另一書生攜僕前來,寄寓東廂,至夜暴亡,足心有小孔;第二夜,僕亦死。第三夜,麗人復來,告訴寧某她實是個女鬼,被妖物威脅,以色迷人,攝血供妖飲,勸寧某避至南舍燕生處。寧某聽其言,入夜果有夜叉來,但被燕生寶劍所傷。
翌日,寧某依女鬼小倩之託,在白楊樹下掘出女骨,賃舟而歸,將她葬在家居旁。返家途中,小倩復出,謂感佩寧某高義,願為媵妾。寧某不許,初以兄妹相稱,入夜則小倩魂歸孤塚,白日復來,後來寧妻亡,寧某終與小倩結為夫妻,小倩還為他生了個男孩。
這個鬼故事實在太離奇了,在筆者所見各種「鬼怪調查報告」中,沒有一個能拿來和它類比的,倒是「不明飛行物現象」中的「第三類接觸」可以和它做個有趣的對照。根據天文學家海涅克的分類定義,「第三類接觸」是指當事者不僅目擊不明飛行物,而且看到「外星人」,甚者還和「外星人」發生接觸,譬如被帶到飛碟中,和「女外星人」發生性關係等。
因此,我們不妨也將寧某的遭遇稱為「與女鬼的第三類接觸」,但根據調查,與不明飛行物的「第三類接觸」均是來自當事者個人的想像,與女鬼的「第三類接觸」也可做如是觀。
哲學家康德在談到「鬼」時,說了一句良心話:「鬼,在公開的場合總是受到懷疑;但在私下,總是有秘密的相信者。」私底下相信有「非物質性之存在」的康德,在他公開的著作裡,對「鬼」做了理性批判。而對「人類意識之終極歸處」深感興趣的歷史學家湯恩比,也對「鬼為什麼也穿衣服」的問題提出「公開」的疑問。湯恩比的疑問是主張有鬼的「靈體(魂)論」者最大的漏洞,如果「鬼」是「靈魂」所化,為什麼衣物等無生命的東西也會有「靈魂」?目前比較「科學」的「鬼理論」都已放棄「靈魂」的說法,而以物理學、神經生理學及心理學來解釋各種「鬼現象」。
筆者認為,〈聶小倩〉這個故事純屬心理學的問題。小倩這個女鬼不僅會說話、穿衣服、手拿黃金,而且還會生小孩,如果說這是來自作者的想像,那麼他在這些想像中,洩露了什麼樣的心理機轉呢?
精神分析大師佛洛伊德曾指出,鬼魂信仰主要是來自人類對死者的恐懼,這種恐懼感在文明化的過程中,只受到潛抑,但並未消失;譬如當你獨處黑暗的荒郊野外時,一有風吹草動,潛意識中的「鬼」立刻會翻騰而出,讓你手心冒汗、兩腳發抖。人類潛意識中的鬼是醜陋的、可怕的,意欲對人不利的,多數的鬼故事也都停留在此一層面,但〈聶小倩〉一文則做了相當的轉化與提升,頗像一場「文學性的心理治療」:
開始時寂寥荒廢的僧舍、深夜書生的暴斃、被攝血的足心小孔、目光怪閃的夜叉等,都在挑起讀者潛意識中的恐懼感,好像心理治療師挖掘病人心中的隱痛般;當恐懼感達到高潮時,作者又像治療師般開始「解釋」:鬼其實不可怕,有物剋之;而聶小倩原是個美麗孤苦、需要幫忙的「弱者」,於是人類從「怕鬼的凡人」搖身一變成為「救鬼的英雄」,藉以減輕他對鬼的恐懼。
但在此一「認知療法」的「文學結構」裡,蒲松齡也不自覺地為「廉潔自重」的讀書人安排了一條「色慾幻想」的出路,寧某雖因「生平無二色」而免禍,且得到聶小倩的感佩,但他最後所得到的報酬還是與小倩「同床共枕」。這種想藉「不好色」以得到「性回報」的隱密心理渴望,投射在「女鬼」(陰中之陰)身上,是相當符合中國讀書人的「哲學趣味」的。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