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0105 在殷海光教授的故居

瀏覽次數: 12

 有一天,妻子到溫州街吃完糊塗麵後,信步來到殷海光故居。

 走進安靜的院子,踏入屋裡,看看他留下來的遺物,在《自由中國》發表的文章,寫給錢思亮校長的信,觀賞懷念他的紀錄片,翻翻他的《殷海光全集》(中國文化的展望、政治與社會、學術與思想、雜憶與隨筆等共二十二冊),然後到院子裡透透氣。

 院子裡綠意盎然,我遊目四顧,看見一個水池,那是他親手挖掘,好讓他唯一的女兒在盛夏時能有個戲水的地方。旁邊有個小丘,那是由挖出來的廢土堆砌而成,被他命名為「愚公山」、「孤鳳山」。除了與親人嬉遊外,殷海光更多時候是在院子裡和來拜訪的學生暢談古今、閒話時局。我摹想當年的盛況,感覺自由主義知識份子的魂塵,依然在此飄盪不去。

 想起醫四的大體(器官)病理學實習課,有一天,解剖台上擺著浸泡過福馬林,看起來有點猙獰的一大盤糾纏的內臟(胃腸),教授表情肅穆地對同學說:「這是我們台大文學院哲學系殷海光教授捐贈的遺體(他罹患胃癌,在臺大醫院過世),我們感謝殷教授的犧牲奉獻,現在請大家閉起眼睛默哀一分鐘。」

 我驚惶地閉起眼睛,在眼前一片黑暗中,忽地浮現陳鼓應所寫《春蠶吐絲:殷海光的最後話語》這本書。我剛上大學時,就知道台大有個響噹噹的自由主義知識份子殷海光,但從未見過他(因為當時他已病魔纏身),想不到第一次看到的竟是他被痛苦所盤纏的辛酸內在。

 從後來的閱讀裡我大略知道,殷海光身上有一股知識分子的浩然之氣,像一個傳道者般熱情宣揚獨立思考、慎思明辨、高瞻遠矚的重要性,鼓舞大家要懷抱理想與壯志,為建構一個更自由、民主、正義、幸福的社會貢獻自己的心力。但可惜生不逢時也不逢地,而受到很多打擊與挫折。

 年紀越大,越覺得他更像一個活在自己所建構的理想世界中的知識分子,當外在的世界已經不再是他理想世界中的那個樣子,甚至產生矛盾和衝突時,他拒絕和現實世界妥協,一再堅持自己理想的結果,他終於被現實世界所輾壓。這形成了他的風骨,但也造就了他的悲劇。

 在他的故居裡待了一陣子,離開時,我腦中又浮現昔年在大體病理實習課上所看到的,殷海光那一堆「被痛苦所盤纏的辛酸內在」。我想,他是在和整個時代、還有他自己進行英勇戰鬥的人,任務艱鉅、永不退卻、下場辛酸;但唯其如此,始成為令人景仰的一號人物。

 現在,還有這樣的人嗎?

分享:

已發佈

分類:

, , , ,

標籤:

留言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