瀏覽次數: 48
台北捷運淡水線,有一站名為唭哩岸,感覺應該是來自原住民的稱呼。
先上網搜尋,沒錯,凱達格蘭族稱此地為Ki-Irigan,意為「海灣」。因為此地是昔日淡水河自北突出的彎曲地帶,形似一個海灣,故得名。
親自前來。在東華公園旁邊,看到台北市文獻委員會所立介紹唭哩岸的石碑,明鄭時期,就已在此駐兵,並有漳州移民來此拓墾,設立慈生宮,庇護地方。
來到位於立農街的慈生宮,發現它主祀五穀先帝,也是先民期待能在此五穀豐收、得到溫飽的心意。
宮裡有一個很特殊的藥籤櫃,還分為男科、婦科、幼科、外科、眼科五大類別,打開抽屜,發現裡面都是「對症下藥的中藥材處方」。想來是有病者在向神明祈禱後,看籤筒裡搖出幾號簽,再依籤號拿處方簽去中藥行配藥。
在醫藥落後的年代裡,老百姓依靠這種途徑來治病,信心療法的成分居多。現在來求這種藥籤的人恐怕已少之又少,但能被當作一種歷史文化而保存下來也不錯。
這個地區到雍正年間,有更多漢人來開墾,而形成淡北第一街——唭哩岸街,也就是現在的立農街。但除了慈生宮外,已沒有什麼古味。
這裡的特產是唭哩岸石,質地細緻、紋路雅觀、耐蝕耐火,是很好的建材。過去台北城的城牆、台灣大學的校門、台大醫院的圍牆、台北監獄的圍牆等,都是用唭哩岸石興建的。
我們走進捷運站邊的東華街二段300巷,走到巷尾,看到當年採(打)石業留下來的一些石塊與碎片。至於當年的採石場,卻已無跡可尋(或在圍欄內)。
妻子說她少女時代從淡水搭火車到台北念書,記得在北投與石牌間有一個王家廟小站,應該就在這附近。但這個小站,也已隨風飄散。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