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0103 從松山市場到錫口碼頭

瀏覽次數: 27

 午後和妻子搭捷運到松山站,走出二號出口,迎面就是松山市場的入口。

 市場古典的招牌與造型,和周遭的新穎高樓相較,老舊得可愛。市場比想像小很多,又是公休日,多數商家都沒開,一眼望去,顯得狹窄、暗淡而殘陋。當年在規劃捷運松山站時,原本就想將它拆除,但因具文資保存價值,而被留了下來。

 興建於1909年的松山市場,原為家畜市場,隨後各類攤販聚集蔓延,成為一雜亂之所在。但在2006年被認定為台北市的古蹟與歷史建築後,它的更新就受到了限制。

 如今市場屋頂的檜木桁架,還有洗石子外牆仍保存原貌,讓人發思古之幽情。只是有些老舊殘陋之處,可能會讓某些人皺眉,覺得有損現代化都市的尊嚴。

 台北市的老市場其實不少,像西門市場、南門市場等,但都已因一再更新而失去原味,也失去了歷史。新有新的魅力,但舊也有舊的韻味。老舊殘陋裡,不只有歷史、文化,更有著侘寂之美。不懂得欣賞、保存舊有的,而只想將它們都更新的城市,只是一座被現代化所汙染、膚淺的城市;或者人。

 走出松山市場,白天的饒河街顯得明亮而稀微。我們彎進一條巷子,來到堤防外的基隆河畔。松山舊名錫口,是凱達格蘭人巴賽族的社名,意為「河流彎曲處」,因基隆河在這裡轉個大彎。1705年泉州人來此開墾後,因淡水河河運發達,貨物集散,形成繁華的錫口街(今饒河街)。日治時期才改名松山,沿用至今。

 夜晚來此地,基隆河上的彩虹橋五光十色。但大白天,堤防上的大型壁畫反而吸引我的注意。它描繪錫口與淡水河運從十七世紀到現在的重大演變。走到壁畫盡頭,看到基隆河邊有一個現代化的小碼頭——錫口碼頭。居然回復舊日的名稱,似乎想要重現過去的榮光。

 但禁止進入的黃色塑膠封鎖線卻圈住了入口周邊,而水邊的兩隻小天鵝船,更不知已經寂寞了多少時日。淡水河水在陽光中緩慢地流著,似乎在提醒:很多已經流逝的東西是再怎麼追也追不回來了。

 錫口不再、河船不再、繁華不再,再新穎的碼頭也如流水般成了無聲的嗚咽。

 有些東西需要保留,有些東西則難以重現,希望我們能有智慧區分這兩者。

分享:

已發佈

分類:

, , , ,

標籤:

留言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